加快全社会推广使用普通话进程,使普通话成为全社会的宣传用语、工作用语和交际用语,这是我国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一、推广全国通用的共同语是国家意识和国家行为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古今中外,每一个文明国家都重视语音的标准化和词汇、语法的规范化。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普通话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并规定普通话的内容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56年,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82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国家共同语意识是每一个公民应当树立的国家意识和法制意识。学校教育应把“升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作为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
二、普及普通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的交流和繁荣、科技的应用与推广,都需要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要求人们之间实行畅通无阻的交往。但长期以来存在的语言隔阂却严重阻碍着人们之间的交往。一些方言重的地方,听不懂普通话。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因不会使用共同语,使商品购销、个人求职等活动受到限制。一些地方的经济之所以长期落后,长期封闭,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方言隔阂限制人员流动和与外地交往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将越来越大。要加快对外开放,必须加快语言统一的步伐,大力发展汉语对外教学,扩大普通话在世界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在全国各民族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各民族之间消除语言隔阂,增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三、普及普通话是适应信息社会语音技术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在信息社会,语音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开发语音技术大大缩短人和机器、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人与机器对话,使说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语音软件实现自由交流。
语音技术代表着信息本身的未来,也就代表着信息社会的未来。人在人际交流和人机交流中,只有用全国通用的标准的共同语,才能更便捷,交流成本会更低,社会效益会更高。在中国这个人数众多的国家,必须使用共同语,加快普及普通话的进程,从而加快语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中国信息化社会的进程。
四、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普通话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语言文字素质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一个人要在社会生活中工作、交往和生活,必须与他人进行交流,而语言与文字是交往的基本工具。学校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和目标。学会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
语言文字素质和能力还是提高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与手段。人们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必须首先借助文字,借助语言,才能理解、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如果很差,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时,就会遇到认知上和理解上等多方面的困难。因此,学好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素质和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手段和工具。
学校是全社会普及普通话的基础。就人们习惯于说方言不说普通话这种语言现象来说,人们不说普通话,首先是因为大多数人不会说普通话。发音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语言行为,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与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从幼儿到少年期,当形成某种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之后,再纠正这种已有的语言,难度会很大。因此,普及普通话必须从幼儿园、小学抓起,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使每一个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么全社会普及普通话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